Posts

(基灣小學黃靜雯校長) 科技教育為何不能缺乏人文元素?

Image
  (基灣小學黃靜雯校長) 科技教育為何不能缺乏人文元素? 在科技日新月異、推動社會變革的今天,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它賦予人們理解和應用科技的能力, 驅動著創新和進步。然而,如果僅僅聚焦於科技知識和技能的灌輸, 而忽略人文元素的滋養,就會如同建造一座缺乏地基的高樓, 看似巍峨,實則岌岌可危。單純注重科技的教育, 會導致教育的片面化,不利於培養全面發展、 具備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科技人才。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並非對立存在,而是相輔相成、 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。 缺乏人文元素的科技教育,如同無根之木,難以茁壯成長; 而融入人文元素的科技教育,則能培養出更具創造力、 更具社會責任感、更具人文關懷的科技人才, 引領科技向著更人性化、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。 人文元素的融入, 首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技發展的歷史和社會背景, 避免科技知識的碎片化和孤立化。科技並非憑空產生, 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,是社會發展的產物,與特定時代的社會思潮、 經濟結構、文化背景緊密相連。通過學習科技史、科技哲學、 科技社會學等相關人文知識,學生可以了解科技發展的脈絡, 理解科技創新的過程,洞悉科技發展的規律, 進而更好地把握科技發展的趨勢, 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理解。 其次,人文素養的培養,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倫理意識, 使他們對待科技發展的態度更加成熟和理性。科技是一把雙刃劍, 它可以造福人類,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例如,人工智能的發展, 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,改善醫療水平,也可能引發倫理問題, 加劇社會不平等,甚至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。 具備人文素養的學生,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科技發展, 不盲目崇拜科技,也不對科技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 而是能夠更加全面地評估科技的利弊,權衡科技發展的風險與機遇, 避免科技被濫用或誤用,引導科技向善。 此外,人文精神的薰陶,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, 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。科技創新並非單純的技術突破, 更需要創新思維和想像力的引領。 人文藝術的學習,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,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, 激發學生的靈感,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,提升他們觀察世界、 思考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進而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, 使科技創新更具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。 更重要的是,人文關懷的融入, 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, 使他們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益...